跨越特色金融的三座大山 - 馬志毅

字型大小: 字型大小
日期: 2016年12月19日

近年政府提出要打造特色金融,希望藉着金融業較強大的經濟拉動力來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的目標。今年十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澳時公佈的十九項惠澳措施中,就有不少與金融業有關,包括支持澳門建設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及出口信譽保險制度、在澳門設立葡語國家的人民幣清算中心、支持澳門發展金融租賃以及同意在澳門設立中葡基金合作發展總部等。

    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澳門政府當然亦不敢怠慢。在剛公佈的施政報告中,羅列多項實質的舉措,包括成立專責小組統籌推進、印製《開設融資租賃公司的牌照申請指南》、提出修定《融資租賃公司法律制度》,以及推出票據清算電子化系統和中央信貸資料庫等。

    但不論特區政府以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業務,或是以財富管理,甚至是綠色金融或融資租賃作為介入點,現時要突破特色金融發展的瓶頸,還需要克服擺在眼前的三座大山,即法律法規的滯後、複合型人才的短缺以及技術層面的創新不足。

    引入培育複合人才

    首先,良好的金融市場建基於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往澳門從來沒有把發展金融業放在首要的位置,舊有的法律制度只能滿足於基本的融資及理財需要,如今提出要發展特色金融業,必定要對多項配套的法律法規重新設置以符合現代金融市場需求,不然政府亦不必急於提出修訂《融資租賃公司法律制度》。此外,要吸引資金來澳,而又要防範洗黑錢等金融風險,更是澳門法律制度以至監管當局的最大考驗,這些都直接影響到特色金融發展的進程。

    第二座大山就是複合型人才的短缺,特色金融有別於傳統的金融市場,要有既懂商業財務而又懂特定專業領域的複合型人才。這些人才都不是澳門原有的儲備,需要重點引入及培養。比如要發展融資租賃當中的飛機租賃市場,就要有專業人才對航空市場有相當的認識;而綠色金融則需要對國際碳排放的市場運作有深層次的了解。故不少大的跨國企業都傾向聘請一些非商科的專業領域人才來培訓成特定的財務分析員。

    創建區塊交易平台

    最後就是創新技術的不足,制度經濟學強調市場、法制、金融機構等的設置目的在於要減低交易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從而減低交易雙方的成本及增進效率。但現今來自科學技術的挑戰有望顛覆傳統市場的制度成本,而互聯網金融中的區塊鏈技術便是其一。區塊鏈技術說起來可能大部分人不太認識,但提起比特幣應該不會陌生。比特幣就是應用了區塊鏈技術把每個比特幣的交易資料拷貝並分散存在每個區塊內,故交易方不需要通過銀行或特定市場來進行交易。假設這些創建的區塊不是用來儲存比特幣而是用來儲存碳排放的生產及交易資料,各持份者便可通過區塊鏈建立的市場來創建綠色金融交易。今年在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IBM便宣佈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一個碳排放相關的數據交易平台。

    法律可以制定,人才可以引進,但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革命將會改變未來特色金融的生態,澳門業界應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