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討論兩地一檢新通關模式 - 黃仁民

字型大小: 字型大小
日期: 2016年01月04日

積極討論兩地一檢新通關模式

澳門中華總商會策略研究委員會  黃仁民副主任 

   鄰埠正就粵港“一地兩檢”熱烈討論之際,上月初,本澳保安範疇2016施政辯論上,相關部門擬於未來幾個口岸與內地實現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簡稱“兩地一檢”。一時間,這組字眼相同,只差排列的詞語備受熱議,其含義、運作模式也引起關注。 

字眼雖相同 概念存差異

    “一地兩檢”是將常規口岸中間地帶縮小為零的純硬件優化概念。以方便旅客為主要考量,尤其於垮境大型交通運輸起或止點設置的”一地兩檢”口岸會因減少旅客多次上落而方便旅客。但從提供通關服務的角度則沒有減省人手,也不縮短通關時間。

    “兩地一檢”以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一證過關在兼備“一地兩檢”優點同時更突出軟件優化。所以“兩地一檢”應是“一地兩檢”的升級版,因為,單從效率的角度看:除讓服務接受方旅客便捷通關,更讓提供方省時慳力;再從量化的角度看:減少超一半時間,縮減近一半人手;整體提高效率相當可觀。 

系統可共用 數據各儲存

    “两地一检”相比已被世界各地應用並認同的“一地兩檢”尚屬新事物。 如何避免因單驗入境方證件引起的雙方民衆個人資料泄漏是當局需要解釋、解決的較為突出問題。

    對此部門強調的“兩地都有記錄和系統查驗獨立性”表述上尚欠清晰甚至存在矛盾,若能做到兩地各自記錄達至系統查驗獨立性,可將之簡稱為”系統共用,數據各存”則可能更清晰,並讓民衆放心。 

口岸各不同  運用需靈活

    從中央上月16曰公布澳門的水域和陸界管理範圍,水域範圍中包含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上的部分面積,使人工島澳門與珠海的共用性成為最合適推兩地甚至三地一檢的一次放行口岸。

   粵澳新通道口岸是蓮花口岸的中間距離縮小版。除非新通道的澳門端,剛好在澳門水域範圍於鴨涌河段的表述,部分以南岸為界的範圍上,使這岸邊邊界對接點成為“兩地一檢”共用合適地。相反 ,橋頂成為兩地邊界對接點對“兩地一檢”而言則存局限性, 解決的方法是設於橋樑任一端的口岸要實行“兩地一檢”則需同時兼備“一地兩檢”概念。 

中長規劃下  優化永至上

    通關便利對港澳同樣重要,但旅遊收入占比遠大於香港的澳門更顯重中之重。故此,對“兩地一檢”宜利用澳門良好的討論氣氛和與目標口岸建成通關還有相對寛松的時間,積極展開討論。只有讓民衆清晰內容、消除疑慮、解決問題,才是措施順利推行的保障。 

    同時應清楚新通關模式屬中長期規劃,相關部門近年對現有口岸的不斷優化提升通關通能力不能因此放松,因為任何時刻通關便利對澳門都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