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具澳門特色的“工匠精神”
澳門中華總商會策略研究委員會 馬志毅主任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兩會報告的“十大新詞”予以解讀。古語雲:“玉不琢,不成器”。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加以轉換創造出新成果。
說起“工匠精神”精神,不得不提及的是瑞士企業。作為一個內陸國家,瑞士以“工匠之國”聞名世界。當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在追求大批次量產、模塊式生產和外包作業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時候,瑞士卻依然走著一條量少價高,價高物美的“工匠之路”。但這條看似低效的生產方式卻令瑞士在整個歐洲籠罩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下成為經濟較為穩定、人均收入高、失業率低的國家。
在過去,“工匠精神”和澳門的本土“老字號”企業是分不開的,他們精工細作,無論是在食品、手工藝品上都精益求精,更是將澳門的手工業和旅遊文化推廣到了世界各地。但在近年來,澳門博彩業的飛速發展,固然帶動本地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同時令澳門大多數本土企業了進入了規模化、標準化、模塊化的經營方式。在資本不斷積累的同時,卻也使澳門“老字號”失去了一種具有澳門本土情懷的味道。與瑞士企業相比較起來,就可以發現區別,澳門的企業現在只是忙於迎合大批量旅客市場,而瑞士仍是一心做精雕細琢的產品。
現時澳門經濟進入調整期,旅客的數量及消費的減少也迫使澳門本地企業隨之重整。而強調將“生產工藝推至極致,精益求精”的現代“工匠精神”就非常符合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模塊化的生產導致同行業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在租金不斷上升的同時仍要壓低價格來提升競爭力,根本不可能再花精力將生產工藝臻至更高層次。反之作為“老字號”應當更加專注利基市場,做到精益求精,努力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生存下來。而在大浪淘沙之後存活下來的企業必將是最具有“工匠精神”的,也必將成為澳門的招牌。
除了剩下所餘無幾的“老字號”要再次發揮“工匠精神”,現時特區政府大力支持的科技及文創新興產業也能發展成為新時代的“網絡工匠”。現時網絡營銷可減省大量的宣傳和流通成本,加上3D打印技術的不斷普及,讓小批量,個性化的“慢工出細活”文創產品能存活在市場。政府應利用其開發已久的旅遊服務及葡語網絡平台,推動“網絡工匠”群體的聚集,延續有澳門特色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