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細化治理始於社區營造
澳門中華總商會策略研究委員會顧問 楊晶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帶來九百萬種心碎和悲歡離合的故事,也帶來對城市治理、應急救災基礎設施、特殊公共設施和衛生醫療系統的重大挑戰和深刻思考。作為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且外來流動人口基數巨大的澳門,特區政府第一時間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並迅速採取一系列果斷精准的防疫措施,在這場驚心動魄的保衛戰中,為廣大市民的健康福祉贏來寶貴的時間及空間,穩定了民心及經濟。與此同時,在和時間賽跑,和病毒對抗,實施管制封閉的內地防疫一線,防控力量逐步向社區下沉,也將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社區營造”帶入了公眾關注視野。社區作為公共領域,在艱難時期,是居民之間彼此溫暖,互相守望的避風港,而社區營造則是快速響應防疫措施,共同參與公眾事務,進行資源調配,營造非常時期的生活方式,營造為己及人的生活態度,營造社區人公德心的原始驅動力。澳門素有團結坊眾、熱心社會公益的社團文化,有利於促進政府部門與社區組織、專業非營利組織以及民間社團的夥伴關係,從而自下而上推動醫療福利、公共治安、人文教育、社區景觀、環保生態及產業發展。
加強公衆參與,提高社區統籌協調
社區營造的基礎是倡導公衆參與,宜通過公共議事激發參與意識,發揮居民自主性,奠定協作基礎,制定社區行動計畫凝聚共識,確保社區規劃穩步實施,同時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通過公衆參與使社區人的需求和發展得到應有重視,便於整合社區內外資源,進而形成社區治理合力,促使政府扶助和資源配套落到實處,從而重塑社區環境和物質空間,從漸進式社區更新走向階段性舊區更新,合理優化城市功能分區,實現社區文化、城市風貌的傳承和延續。
建立鄰里認同,促進社區共同治理
加強社區網格化管理,城市精細化治理,必須採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公私協作模式,通過職能部門、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的多方合作,探索社區共同治理的模式。通過社區規劃人員、坊會、社團及志願者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建立社區及鄰里認同,保障職能部門與社區的溝通渠道,實現社區意見整合,協調多方利益,從而針對社區內公共設施配置、開放空間設計、財政配套及資源對接等現實問題,以共治模式更好地體現社區意志,提高解決社區問題的寬度和深度。
社區是城市的基礎單元之一,也是居民改善城市生活尺度,實現自我選擇、自我決策,並承擔對應責任和義務的起點,承載著豐富情感和文化認同。政府的精細化治理不僅需要魔幻而先進的科技和數據以體現城市智慧,更需要通過社區營造實現對城市的認同及歸屬感,解決困難、撫慰心靈。因爲所有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本質即是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