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言薈”——做好內港治水答卷 為片區活化添動力
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 蕭頌銘
特區政府在上月發表的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到,將以活化歷史片區為抓手,帶動社區經濟發展。由特區政府政策主導,具豐富營運經驗的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帶領構思,為社會各界創設參與條件,集合力量全力推動歷史片區活化。消息一經公佈,城區居民、商戶均抱以期望,希望在政府及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的深度合作下,為片區活化及發展創設新思路,為歷史片區帶來新的活力及機遇。
內港曾是澳門貨物進出口重地,掌握經濟命脈,是澳門這座小城騰飛的前沿地。隨著城市發展及時代變遷,內港一帶已日漸老化,加上長期受水患問題困擾,內港片區早已失去昔日榮光,不復當年繁盛之景。又因區內建築日久失修,營商環境老化,區內商舖空置率較高,市容雜亂無章及近年的人口老化,內港片區成為了市民口中的“舊區”,甚至是“殘區”。當年的繁華之地,已今非昔比,實在讓人感到婉惜。
內港佔據澳門半島三分之一的海岸線。澳門因海而生,靠海而榮,充分利用好海岸線及水域作為資源,必定是內港片區活化生機所在,值得社會深入思考。此外,內港片區充滿地道風情,“人情味”濃厚,亦是澳門小城的核心價值,且內港作為澳門開埠的前沿地,經歷五百多年的歷史沉澱,因內港昔日繁榮發展而成的片區深埋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實活化內港片區無需投入大量資源,只需深度挖掘,就可將寶藏重新展現,這寶藏正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發展所需,亦能夠充實“一基地”內涵,更是澳門要發展產業多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內港片區一直以來難以活化的問題,主要源自於老生常談的水患問題。近年特區政府在內港一帶建設的水泵站及蓄水箱涵,對解決大雨及天文大潮所引致的輕度水浸已卓見成效,成績令人鼓舞,值得讚賞。不過對如“天鴿”、“山竹”等特大颱風所帶來的風暴潮的防洪設施仍未落實,這亦必定對內港片區的活化及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根治內港片區水患問題,悠關澳門的可持續發展,是讓區內居民、商戶及投資者得以安心的定海神針,因此必須做好這道答卷。
建議政府在全力推動活化歷史片區、刺激社區經濟發展兩大願景的同時,充分考慮在內港對開十至十五米海域,由媽閣至青茂興建堤壩用作治水,堤壩底部可用作優化蓄水箱涵,地面層可加建外圍幹道,而堤壩中層可建設輕軌北線,堤壩頂層可設立兩公里長的海景休閒觀光走廊,同時應誘導內港碼頭進行優化、產業升級轉型,將內港打造成全新面貌的海上旅遊風景線,徹底解決一直困擾內港及相鄰地區發展的水患問題,為澳門產業多元化增添新動力。